扫一扫,关注我们

产业领域

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1-07-19作者:科谷摘编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深度脱碳的重要选择,是当前全球最受关注和竞相布局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为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构建清洁、安全、开放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根据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结合深圳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能源革命的发展战略和重要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以科技为引领,以示范为带动,促进氢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氢能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我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将深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坚持前瞻布局紧抓产业变革机遇,对标国际先进,前瞻布局发展氢能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并结合氢能特点优势,逐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
——坚持科技引领。瞄准科技发展趋势,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氢能核心竞争力。
——坚持示范带动。结合氢能产业基础和技术产品特点,以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先导,挖掘应用潜力,拓展应用领域,培育新市场,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坚持安全规范。强化安全意识,牢牢树立氢能安全发展的中心地位,严格执行安全规范标准,加强安全风险辨识,切实提高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保障氢能产业安全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我市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成功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创新能力建设:建成氢能标准研究、检测试验2个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氢能领域国际国内标准20项左右,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不少于15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部分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产品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集聚发展:建成2个功能配套齐全、引领带动作用强的氢能特色产业园,形成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助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重点领域优质企业不少于100家,完善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应用示范推广:建成氢能安全运营监测平台,建设加氢站不少于5座,推进氢能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无人机、备用电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其中示范车辆不少于1000辆,开展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及备用电源应用不少于100套、氢能船舶1-3艘、氢能无人机不少于100架。
       展望203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集氢气制、储、运、加、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体系,推动氢能在交通、电力等领域商业化应用,促进氢能成为我市能源供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和应用高地。

主要任务

(一)构建标准规范体系
全面推动氢能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建设从氢制备端到应用端全产业链标准研究平台,以标准规范为引领,促进我市氢能产业安全、快速发展。围绕氢能产业安全管理、氢气制备与提纯、氢气储运与加注、氢能应用等关键环节标准规范缺失问题,进一步加强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并完善可覆盖氢能产业上、中、下游各关键环节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我市氢能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以提升我市氢能产业标准制定能力为目标,发挥专业机构在标准规范制定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其提供标准规范相关服务,为我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聚焦氢能标准规范高效实施,充分发挥政府在标准规范实施过程中的引导与监督作用,调动和激发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在氢能产业规范发展上的主导作用,促进氢能标准规范的有效实施。
(二)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氢能领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创新主体,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多元化的产业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创新载体,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明确氢能技术重点发展路线,加强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攻关,推动原创引领性成果突破。围绕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问题,重点突破高效率低成本绿色制氢、高安全高密度储氢、长寿命高性能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针对氢能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发展瓶颈,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制专项,解决核心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问题。瞄准氢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探索性项目,丰富我市技术储备。
(三)强化产业链竞争力
充分发挥“链长制”的重要作用,以链条式统筹思维,系统谋划氢能全产业链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研究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精准推进“强链、补链、稳链”,提升我市氢能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强化我市电解水制氢、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固体电解质、气体扩散层、石墨双极板等产业链优势环节,支持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扩大领先优势。聚焦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急需补齐的短板,通过谋划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布局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团队和企业,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围绕营造氢能产业集聚发展生态,以氢能特色产业园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集聚发展,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充分发挥应用示范的带动作用,加快促进氢能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结合我市加氢站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大力推动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展长途和重载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形成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加速氢能交通运输类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依托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氢能在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氢能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范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向我市新基建用能新需求,积极开展氢能在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产和应急备用电源等领域的应用,探索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的新路径,推动氢能成为区域能源供给的有力补充,助力加快实现低碳发展新局面。
(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各区空间资源、要素禀赋、设施配套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安全有序的发展思路,形成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新格局。加快在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引导产业创新资源集聚,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集群。着眼能源空间分布与结构优化需求,在深汕合作区、大鹏新区等重点区域谋划建设大规模制氢示范基地,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区域探索以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供能为特色的零碳片区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拓展氢能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保障氢能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力度,有效缓解企业发展空间受限难题。(征求意见稿)

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