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碳博会将在上海举行 关于“双碳”工作 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这四对关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这四对关系。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扫一扫,关注我们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这四对关系。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0年,“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建科工深入学习贯彻思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扛起央企社会责任担当,以创新业务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路径。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建科工以“学习”领题、“调研”破题、“实践”解题,进一步深化创新业务发展,为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助力“双碳”目标加快达成。
聚焦新技术与双碳产业,5月30日,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新技术赋能双碳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院士专家及业界企业代表,作为双碳践行者和推动者,共同探讨新技术如何为各产业降碳减排赋能,共同“碳”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助力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本场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发展集团指导,中关村科服、亿欧、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中关村宽带无线专网应用产业协会、中国智慧城市百人会联合主办,中关村软件园协办。
“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唤深度的管理、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5月27日,在珠海举办的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
“双碳”行动正处在政策法制化的实施阶段,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对融入“双碳”目标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单纯治污的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或仅以降碳为指标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的片面认识。生态环境职能部门应以环境法典的编纂为契机,通过政策法规统筹、央地立法互补、循旧作新并进等方式,在立法层面对二者的目标协同提供制度指引。
张江智能电力是张江集团为落实国资国企改革总体要求、落实“双碳”行动,与电管家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市场化平台公司。该公司融合两大集团优势,以园区微电网建设及运营为核心,业务涵盖智慧能源管理、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投资建设和运营,将以“电力+算力”的模式,推动新能源体系建设。如通过数字微电网推动需求侧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让微电网能源系统中的“源、网、荷、储”得以互动,实现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低碳发展、降低用能成本的“三重目标”;同时,还将围绕综合能效、智慧用电、清洁能源等方面落地一批典型示范项目。
目前,我国“双碳”目标的落实已从宏观政策层面逐步进入企业落实层面。企业只有通过碳盘查、碳足迹核算摸清家底,才能寻找到最佳脱碳路径,明确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这些差距怎么补齐。但多位专家也指出,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困境就是“碳”的基础数据非常薄弱。“没有系统性数据,企业就不知道自身处于什么位置,不知道目标是什么,瓶颈在哪里。在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也称‘碳关税’)的时候,就没有武器去进行国际谈判。”吴昊说。为此,石科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石化行业的碳排放与碳足迹数据库,针对不同的炼油生产流程,搭建了100多个总流程模型,计算了1万多条碳流数据,最终形成了支撑100多个石化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库。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出席论坛时表示,能源转型做好“先立”,应立电源、立储能、立电网。邹骥认为,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加大投资的好时机中,但一定要把握好投什么。应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非化石能源“立”起来,同时严控化石能源的增量,以期实现能源顺利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表示,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他表示,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是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准确认识中国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也是影响我们国家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点,所以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固定源处处长王凤认为,当前VOCs治理在源头控制、污染治理、规范管理、管理能力4个方面还不够到位。分析源头控制不到位的原因,王凤说:“除了管理短板和技术上的问题,一些企业在认识上还没有转变,对一些成熟的技术不敢用或是觉得成本高。事实上,有些企业做完源头替代以后,通过全环节、全流程测算核算会发现是节省了成本的。有关应用案例可以在行业内更多地分享和推广。”她指出,应在源头替代、排放控制、监测监控、监督执法、技术创新方面全面加强相关工作。“对于有组织排放管理,部分地区低质低价、简易低效治理设施仍普遍存在,下一步我们还要开展简易低效设施全面排查整治,当然,提升改造过程也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企业建设RTO(蓄热式热力焚化炉)、RCO(蓄热式催化燃烧设备),应当以适宜为第一位,建设适宜高效的治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