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湾区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区域优势 共谋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1-07-28作者:科谷摘编

       并船出海的“湾区经济”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而言,所有大国的崛起都会经历从绿洲经济、江河经济、路桥经济再到海洋经济的阶段,而海洋经济的核心就是“湾区经济”。“‘湾区经济’是一种因共享海湾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开放经济结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知识技能资本集聚外溢功能和发展国际交往网络等区域特征。”在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的眼中,“湾区经济”可谓是经济大国的标配。“中国作为复兴中的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大湾区。‘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领技术变革和对外开放的领头羊。”“由9座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6600万,经济规模可达10万亿元,致力于发展成世界级一流湾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万国控股集团主席刘雅煌的生活工作多穿梭于珠海与澳门之间,他对粤港澳深化合作,建设大湾区的意义有切身体会:“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其将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指日可待;实施的创新通关模式也将促进三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互融互通,逐步削减过去因制度、法律、关税等政策不同所产生的合作壁垒,大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瑞德资本集团董事长魏明德则用另一组数据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无穷潜力: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量;香港和深圳的金融及经济规模已远超伦敦,力追纽约;珠三角九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与美国、德国处于同一水平。同时,这里聚集了1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高校数量远高于东京、旧金山湾区,世界100强大学数量领先。“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并进拥有巨大的机会,未来发展也不再只看香港如何、深圳如何,单一个体都不如区域优势互补、携手发展更有潜力。”魏明德说。
  抢抓机遇成就“世界级”
  全球公认的三大世界级湾区分别是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1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已远超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专家测算,按目前的发展势头,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5年后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
  谈及如何实现“世界级”发展,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的更大势能,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陈仲尼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为大湾区相关城市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提出更高要求。“大湾区内很有可能形成多个功能中心,例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是休闲旅游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等。广东省九个城市的制造业也在向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迈进,可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鉴于香港、澳门、广东省九个城市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区划,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中央建立常设协调机制,统筹大湾区内城市的功能定位、政策和法规,发挥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独特优势。”陈仲尼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则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贡献发声道,香港有近4000家中资企业,总资产达20万亿港元,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在港中资企业在利用香港资金、人才和网络优势,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等方面大有可为。华润集团拟在大湾区发展康养产业,将香港优质医疗服务引入内地,建议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多方面融通,在职业准入、税制税率等方面为香港居民到内地生活和发展提供便利,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赴港工作。
  刘雅煌则认为,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可为湾区经济创造巨大的商机。他建议“抓住港珠澳大桥开通契机,打造粤港澳国际旅游试验区”。“粤港澳都有强烈拓展海外旅游市场、争取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的共同愿望,三地外国游客所占比重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很大。打造试验区有利于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下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展现三地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形成互补之势。同时,试验区还可缓解港澳城市旅游承载力,利用广东的旅游资源解决人流过于集中在港澳旅游旺区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在区域、民间层面成立由知名企业、社会组织、智库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二是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是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四是着力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最前沿。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