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探索“用炭不排碳”的煤炭利用新途径

    周宏春:目前,我国煤炭自给率达到96%,探明储量和开采量远超油气,且基本具备了现代化开采和按需生产的条件,与此同时,现阶段风、光、水等非化石能源稳定性、连续性差,所占比例小。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纵向来看,2021年以来,一度出现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电力供应趋紧的局面。近几个月,受国际局势影响,国内外煤炭价格倒挂明显,3月份煤炭进口量下降近40%。从能源安全角度讲,需要扩大产能以保障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生活需要。需要说明的是,增加煤炭供给不等于简单地扩大煤炭消费,煤炭保供也需要坚持清洁低碳。扩大产能主要是布局一批竞争力强、现代化程度高、拥有完善的跨区域输送和集散条件、抗压能力强、安全保障性好的现代化煤矿,同时抓住政策调整机会,做好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工作。

    2022-05-25
  •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新闻: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据了解,该中心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筹建的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点评:碳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是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能够发挥内蒙古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探索碳计量路径和模式,引导全国各地计量技术机构更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本栏整理:辛义生

    2022-05-23
  • 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新能源

    从全力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从推动各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到助力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中国不仅是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坚定行动派,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新能源汽车推广,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力促绿色金融新发展……无一不在体现着中国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实践行动上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努力。借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春风,不仅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以及整个产业链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新能源汽车、环保服务以及绿色建筑等领域也在谱写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2022年,适逢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中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2022-05-20
  • 白重恩: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关键是市场机制建立 | 清华经管说

    在新华网产业协作交流平台《双碳来了》首期节目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重恩,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春丽展开对话,聚焦“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路径。白重恩表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关键是市场机制建立。白重恩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距离,未来有比较大的潜力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长。同时,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这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大挑战。此外,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在碳达峰后30年内完成碳中和的任务,这也意味着时间上的压力。

    2022-05-1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胡祖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选择。胡祖才表示,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改委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2022-05-16
  •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强调“双碳”工作要先立后破、安全降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 王林)“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今 天上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强调。 胡祖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 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接下来的“双碳”工作中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胡祖才介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供电煤耗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要全部实施改造升级。

    2022-05-13
  • “双碳”目标体现中国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战略机遇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共识和大势所趋。“双碳”目标是我国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形成大考验的背景下,提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自我约束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并将使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转方式产生深刻变革。“双碳”为产业升级提供战略机遇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结构、区域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变革,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确实任重道远。“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抓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2022-05-11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探索“用炭不排碳”的煤炭利用新途径

    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双碳”发展道路,应从以煤为主的国情出发,寻求“用炭不排碳”的化石能源利用新途径。在重视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同时,在蓄能、智慧化调节方面“补短板”,形成源-网-储-用一体化体系。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强化能源保供,通过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方式,2022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一方面要保证能源供给安全,另一方面要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在“双碳”背景下,尤其是在国际局势紧张和国内疫情防控双重影响下,如何优化能源结构,动态平衡能源供需,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2022-05-09
  • 深入贯彻国家发改委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 “氢车”能否“熟路”

    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氢能源迎来国家背书的强力BUFF。过去几十年,人们围绕氢能到底能否作为终极可持续能源争议不断,国家的这剂强心针,无疑给国内能源行业带了一股“春风”。氢风要飞入寻常百姓中了?氢能源的落地应用距离成熟还有多远?我们都知道,氢主要以化合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也是宇宙中分布最广的物质。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特定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气可以直接开采。关于二次能源的分类,我们在此无需多说,大家几乎都知道的是,氢能源的排放物为水,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能源解决方案。早在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氢经济”概念。1976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开展了氢经济的可行性研究。而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介入氢能研究,当时主要聚焦的是航天领域,例如火箭燃料。后续的几十年间,为进一步开发氢能,推动氢能利用的发展,氢能技术也被列入《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领域)》。这种看起来干净又卫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似乎从一诞生就自带光环。

    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