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资讯要闻
  • 中国“双碳”目标下 能源科技如何实现多种能源融合发展丨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仍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和现有的能源基础设施决定了我国以化石能源,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需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仍面临着较大的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治理压力。针对能源安全问题,2014 年6 月 13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能源的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能源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取得历史性成就,以能源消费年均低于 3% 的增速支撑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到 2020 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0.83 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

    2022-06-25
  • 用实际行动绘就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底色 中国节能为“双碳”目标科技赋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谈及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时,他说,要解决好先立后破的关系,即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利用间歇的光伏和风电,规模化转化由煤化工等基础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制取液态阳光甲醇,一箭三雕,将快速发展的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转化为可储存运输的甲醇;同时缓减我国液体燃料短缺的能源安全问题,最终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李灿告诉记者,他和团队在绿色氢能和液态阳光甲醇规模化合成方面做了创新探索,已经完成国际首套千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工程,被认为是实现“双碳”目标重要路径之一。今年,中煤集团正在上马10万吨级生产项目,并将推广到整个能源领域。谈及绿色氢能和液态阳光甲醇规模化合成,李灿说:“绿色低碳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科技成果,而这项技术是20年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所取得的成果。基本原理是先通过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绿氢(光解水和电解水制绿氢),然后利用绿氢转化二氧化碳为甲醇,此技术我们不仅具有全部知识产权,而且工业化技术全部国产化。”

    2022-06-22
  • 中国“双碳”目标下如何平衡发展与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各界纷纷研究提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既有不少有利条件,也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日前在由中国环境记协主办的主题活动中对记者表示。马爱民说,我们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需求增长的矛盾。中国经济仍然处在较快的增长过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意味着对能源消耗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偏重,重化工业占比较高,能源消耗量大。中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煤炭占比高意味着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2022-06-20
  • 习近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革命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全面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理,强化建筑、交通节能,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各种废弃物和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022-06-17
  •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中国绿色低碳经济

    “数字发展与绿色经济是当今的两大趋势。”国合会发布的《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报告指出,数字化为支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以减碳为例,奇效型减碳(提高碳生产率)和创新型减碳(采用新技术)需要大量用到数字技术,没有数字技术,减碳技术很难发展起来。”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面临很大的挑战,刘世锦认为,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两只翅膀,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两者需要相互支持。在绿色发展领域,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如在智能制造、绿色交通、城市与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等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有助于节能减排;同时,在研发数字化技术时,也应尽可能采用一些绿色低碳技术。

    2022-06-15
  • 聚焦六大方向 建立“双碳”财税政策框架 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财政部近日印发了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财政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意见》明确了财政支持的重点方向和领域,重点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等六大方面。

    2022-06-13
  • 以双碳战略为牵引 走好绿色发展道路 实现低碳绿色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持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6月6日,舟曲县特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碳中和政策研究首席专家阳平坚围绕“双碳战略倒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讲座,引起热烈反响。“双碳中和”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碳达峰、碳中和”就像总书记所说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一场系统性变革里边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阶段来分析自己在里边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对于我们舟曲来说,我们在“双碳”战略里面既有压力,也有机遇。在压力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给我们的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时间上是高度重合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还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2-06-10
  • 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 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曾经,每到秋冬季节,北方地区雾霾侵袭、空气浑浊、蓝天难觅,清新空气成了“奢侈品”。“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为大气治理指明了方向。同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有代表说,我们贵州PM2.5平均值都在50以下,空气就是人气,有了人气就有了财气。总书记强调,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将来可以制作贵州的‘空气罐头’”,总书记风趣幽默地指出了清新空气的重要与珍贵。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煤改电、煤改气、清煤降氮……驰而不息,锲而不舍,一系列举措让蓝天白云变得不再“稀罕”。这是浓浓的民生情怀,更是强烈的历史担当。

    2022-06-08
  • 一场大考: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主席坚定表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用3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可想而知。“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考量今日中国的世界角色,习近平主席坚定表示,“我们认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锚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风格,也是中国留给世界的深刻印象。参加重要会议、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实地考察能源企业、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这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频频谈及“双碳”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这一关系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指引。

    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