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顶尖人才把脉中国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
顶尖人才把脉中国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潜力,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的工业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随着市场、产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40年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已不再是一个方向性问题。走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的发展之路,转型成为智造大国已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共识。
扫一扫,关注我们
顶尖人才把脉中国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潜力,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的工业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随着市场、产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40年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已不再是一个方向性问题。走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的发展之路,转型成为智造大国已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共识。
灵犀智能制造诊断咨询--液晶面板制造业案例分析。本咨询项目交付历时四个月,咨询团队与客户并建立了深度互信。双方决定开展深度长期合作。近期合作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在人才培训方面,灵犀团队支持客户做好企业学院。企业学院是客户为应对智能制造转型提升对人才的需求而成立的内部培训部门,其职责是面向全球引进人才,向在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供定制化智能制造相关培训,组织各种国际技术交流和研讨会,组织赴境外学习考察等。
赛迪灵犀智能制造分级评价认证体系发布。我国正在全面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企业在探索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实践落地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迷茫和挑战,急需从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将与业界同仁一起推动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级评价指标的细化,助力智能制造在更多的行业落地。
科谷智创中心业务简介。 科谷培训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人才培训体系以支撑企业人才需求,建设有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服务网络,借助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两大国家级服务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支撑作用。线上提供MOOC资源,服务智能製造理论与案例学习;线下同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等通力合作,打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服务企业智能制造发展定制化培训需求和职业人才体系化培养。线上线下相结合,帮助企业弥补人员能力和素质短板,加强人才储备,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建成后,将为广大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贡献力量。
2021年12月12日,高工氢电、高工产业研究院主办的2021高工氢电年会在广东深圳正式开幕。雄韬股份总冠名此届年会,产业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齐聚一堂,科谷研究院余院长应邀列席。本届年会行业大咖云集,信息纷呈,众嘉宾在互动交流中探讨、找准中国氢电产业发展方向与技术的迭代变迁,共迎产业发展新浪潮。
科谷集团 科谷研究院 荣获2020ECI FESTIVAL 国际数字创新节 模式创新类-GOLD金奖。本届创新节以“FUTURE IS NOW”(未来已来)为主题,旨在探讨新时代新经济形态下的新态势,积极推动全球创新。ECI致力于科技创新、营销创新与投资创新,并通过行业研究、经典案例与先进人物的表彰来推动全球创新的发展。
2021年10月15日,深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平洋莅临科谷,在贵宾室与国务院参事、中投协能投委主席石定寰、科谷研究院余院长等,就未来能源-零碳中国合作交流,表示大力支持科谷与深能源、UNDP的全面合作,对石参事等领导一直以来关心重视未来能源项目的开展表示感谢。大力支持科谷与深能源、UNDP的全面合作,对石参事等领导一直以来关心重视未来能源项目的开展表示感谢。
2020年12月28日晚,第七届全球深商大会企业领袖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王石、马蔚华、郭广昌、冯仑等多位优秀企业家出席。科谷集团董事局主席、科谷研究院院长余一平出席了会议。“一个好的企业家与一个伟大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好的企业家可以为社会奉献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不仅创造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还要尽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马蔚华如是说。中国企业家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主编的《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年鉴(2017-2019)》已编撰完成,记录了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生产力组织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成果。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金融专委会余一平主任作为编委参与了年鉴的编制。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定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特色产业基地处进行指导及监督工作,承担着政府、生产力中心、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自1992年山东成立的第一家生产力促进组织成立,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组织已有1799家,已成为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管理规范化的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逐步向服务专业化、品牌国际化发展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