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能源的走势与“双碳”目标

发布时间:2022-11-23作者:科谷摘编

        11月19日上午,第十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博览会暨高峰论坛在陕西省西咸新区隆重开幕。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发表题为《能源的走势与双碳目标》的致辞!以下为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叫《能源的走势与双碳目标》。
       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各位领导提到的,俄乌战争是不是引起了能源的剧烈动荡。那么是不是这样的?我先针对这个问题说自己的看法,俄乌战争可能对欧洲是这样的,因为欧洲能源的基本问题,就是它的能源饭碗没有端在自己的手里,因为俄乌战争发生以后,它的能源就变得非常紧张。
       近期的应对,欧洲可能是这样的,为了过好冬天,可能要求助于各种能源,包括煤炭、电等,多措并举,天然气也搞的不少,但是从欧洲能源长期战略来说,它还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加强储能技术,要把比较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掌握在自己手里,使自己的能源有主导权。但是俄乌战争对中国能源基本面影响不大,中国的能源基本上是这么几条,第一是节能提效,第二是用好煤炭,稳油增气,第三就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先立后破,这个是战略方向,这使我们的能源更安全、更独立、更智能、更低碳。
       我们接着就来谈一下如何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这样才好理解先立后破。
       说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我们经常听到六个字,就是富煤、缺油、少气,但是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的表达了我国的能源禀赋呢?如果我们视野中的能源只是化石能源,这个认识并没有错。200多年来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动了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虽然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但是由于全球的化石能源资源还比较丰富,至今,全球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仍然占主导地位。
那么,在一个世纪以前,大概是1913年,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占比也曾经高达70%,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发达国家的油气占比已经超过了50%,现在是油气为主,中国和全球的差别就在于我们现在煤炭占比仍然接近60%,油气的占比比较低,对外依存度仍然比较高。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牵引着需要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而我们的自然资源、技术能力、成本不断地下降,也促使可再生能源能够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太阳能、风能,从本世纪初它们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现在看起来是举足轻重,下一步它们要担当大任,这是发展趋势。
        我需要指出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就是它的资源是可再生的,今天有太阳能,明天还有,它是伴随着太阳的存在而自然存在的,像太阳能、风能,在中国、在全球都存在着,但是太阳能、风能的大小跟技术开发能力有关。比如说我们的风能,百米以上的风能资源就比至70、80米的风险要多。
        这个地方我说一下开发可再生能源,东中部是消耗能源的主要地区,为了在东中部发展能源,我们东部自己发一个千瓦时的电力,比西电东送成本要低,也就是东部能源提高自给率,应该走的路线是“身边取+远方来”,应该把身边取看得更重一点。
         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认识一定要明确。我们国家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能源基础是丰厚的。
         由于对能源资源禀赋认识的局限性,一些能源负荷很重的地区,比如说东部一些省认为自己的负荷很重,资源短缺,所谓资源短缺就是没有煤和气,没有认识到身边有风险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就形成了对外来电、外来煤的依赖,这个就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实施。
         我们在东部要发展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要培育一大批能源的“产消者”,我们的企业、学校、家家户户不仅是能源的消耗者、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像屋顶光伏这样自发自用,也可以和集中式的电网互动。
         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越是转型,能源越要安全,值得强调的是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是我国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赖与国家地缘政治的变换,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我们不仅要用好能源,还要加上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两方面都认识到了化石能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重新认识我们的能源资源禀赋,这是正确认识本国情的要素,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战略,有长远的、战略性的意义。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