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 实现双碳目标的智慧:主动把握新能源与传统能源配合的节奏和力度

    对于碳达峰的重点来讲,刚才主持人也讲了可再生能源电力实际上是个牛鼻子。“十四五”“十五五”能源需求的增量,如果主要是由非化石能源,或者全部是由非化石能源来满足的话,这样实现碳中和就会看得更清楚。另外要未雨绸缪,达峰之后还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这10年左右的时间,一方面要处理达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去为未来的技术研发做好技术创新的工作,需要深度减排的时候我们的技术已经准备好了。这样的话,知难而上,只争朝夕,这是我对这两个时间窗口的描述。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简单的汇报,谢谢大家。

    2023-08-07
  •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的关系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就包括“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2023-08-04
  • 中国节能协会双碳研究院成立暨苏交科集团双碳产品发布会隆重举行

    中国节能协会双碳研究院(以下简称“双碳研究院”)成立暨苏交科(300284)集团双碳产品发布会在苏交科南京设计中心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姜培学,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宋忠奎,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党委副书记吕晓伟,国家节能中心评审处处长闫金光,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伊文婧,江苏省环保产业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蒙蒙,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李义,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凌耀初,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陈金东,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谭瑞兵等出席大会。集团董事长李大鹏、总裁朱晓宁、副总裁计月华、副总裁(规划设计)罗杰慧、副总裁(人力资源)王欣及相关部门代表出席会议并见证签约。

    2023-08-02
  • 实现“双碳”目标 能源结构调整是根本

    7月27日,《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春明在致辞中表示,“‘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能量的消耗,这是一个刚性关系。”因此,在他看来,双控一定要科学,这也是为何我国逐渐从能耗双控过渡到碳排放双控的目的。

    2023-07-31
  • 2021-2022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报告发布:深圳名列榜首,成都和青岛进入前三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建议,可以考虑将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与污染防治指标相融合,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同时还需要加强区域资源基础设施和科技制度的协同作用。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认为,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的结合是一种创新型的尝试。他建议更深入地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中提炼经验,将服务对象与各个低碳城市的试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多更大的政策启示。

    2023-07-28
  • 曾鸣:稳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实现双碳目标

    会议强调,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推动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电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2023-07-26
  • 行业双碳实践研讨会暨“构力双碳云”共享平台发布会成功举办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做好双碳工作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数字化+绿色低碳”将成为加速布局企业新赛道的有效技术手段,助力企业数字化、低碳转型走深向实。

    2023-07-25
  • 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专家学者齐聚遵义 论道行业“双碳”发展前景

    7月20日,第十四届全国超临界流体大会在贵州遵义拉开帷幕。大会秉持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和高水准特色,设立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与分离、超临界流体交叉技术及其他应用、超临界流体产业化应用、大健康产业应用等八大主题报告,涵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2023-07-20
  • 央视《对话》聚焦风电 “双碳”再现最强音

    14时30分,经过30多个小时不间断的叶片安装,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吊装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在高端装备制造、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能力等全产业链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3-07-18